日本地震导致核电站发生多次爆炸,核辐射问题令周边国家的人们十分关注。3月15日,我国卫生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核事故防护知识要点(以下简称“要点”),对如何应对核辐射等问题进行了解释。
很多人都想知道,日本的核电站爆炸,是否会对我国造成影响?核事故后烟云能飘浮多远?卫生部发布的“要点”指出,这个问题取决于风速等气象条件。
世界卫生组织于3月15日发布的“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问与答”也认为,日本以外的人员是否会受到影响,取决于气象条件(风向、风速和降雨等)和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基于目前所掌握的信息,日本的核电站爆炸事故不可能对邻国造成重大影响。
3月15日,我国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发布了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结果,该监测结果表明,我国环境情况未受到日本核电事故的影响。
那么,万一发生核事故,在有可能受到核辐射威胁的情况下,应如何进行自我保护?“要点”指出,首先要及时收听广播或收看电视,以获取来自政府部门的信息,切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消息。国家有关部门会根据大气中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和当时的气象条件(例如风向和降水)等因素,确定在多大范围内采取紧急隐蔽防护措施。其次,要迅速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当判断有放射性散布事件发生时,不能迎着风或顺着风跑,而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避,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并关闭门窗及通风设备。
当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时,需要采取一些个人防护措施: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可使吸入放射性物质的剂量减少约90%;体表的防护可用各种日常服装,包括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对于已经或怀疑受到体表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应用水淋浴,并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起来,留待以后进行检测或处理。
“要点”强调,当全身照射剂量大于1Gy时,才会出现急性放射性病等损害后果。核电站事故中释放的放射性落下灰,大量的放射性烟云经过长距离的输运后,不大可能出现如此高剂量照射的情况。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发生后,人有可能摄入放射性碘,并集中在甲状腺内,使甲状腺受到较大剂量的照射。此时,服用稳定性碘可减少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碘。但是,碘片不能擅自服用,只有政府在评估事故状态以后才能决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
另外,“要点”特别强调,碘片不能解决来自于体外的放射性损害和被身体吸收的除碘以外的放射性物质造成的损害。
|